1994年,中美科学家又来到山西省垣曲县考察。在这里,曾发现了中国科学史上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95年5月,他们在黄河北岸寨里时,发现了众多的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猿类化石,主要是牙齿化石和颌骨化石,并且命名为“世纪曙猿”。
90年代初,中美科学家在我国江苏溧阳考察时,我国学者齐陶发现了中华曙猿,意思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这是生活在4500万年以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非洲的发现早1000万年的高等灵长类。
据考证,曙猿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以前,主要活动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其个头比老鼠略大,重约200克。从发掘的化石看,曙猿已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比如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等。
从事世纪曙猿课题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景文、童永生、黄学诗3位研究员和美国的玛丽·岛森、克里斯托弗·毕而德两位博士。专家认为,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与研究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垣曲盆地这一片热土上,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人类历史演变过程的偶然发现,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佐证。2000年4月,《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相继刊登文章,报道中美科学家在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通过对在垣曲寨里村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跗骨、下颌骨化石的研究,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山西垣曲,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曙猿的意思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据专家考证,曙猿是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他是低等灵长类动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善攀援,喜欢在树上用四足行走。他的食谱广泛,既能抓食虫子,也能剥吃树果。从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分析,4500万年以前,垣曲盆地气候湿润,湖泊相连,树木丛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宜曙猿的生存繁衍。同时,新发现的曙猿跗骨表明,他们已经像高级灵长类家族中的现在猴类一样,能够在树枝端部用四足灵活行走。
曙猿化石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Blewett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