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看到一个帖子,有人说有易氏又作陶唐氏,还有人举出《觉公簋》的例子。觉得有必要对有易氏、昜国和唐国做个介绍。但那个帖子已经快沉到大西洋了,找起来写回复十分麻烦,因此另立一个帖子。如果社区的管理者觉得不妥,可以把这个帖子删掉,也免得我劳神费力写帖子。
有易氏、昜人与唐人寻踪
42 条评论
热门最新
老哥 你以前帮我挺多的 你就是那个中原C吧 加我微信 yangzhen19990501
- 商人屡迁,对“前八”,张翠莲《太行山东麓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浅析》论述了环境原因:“关于下七垣文化,多数学者认为其创造和使用者为商族。该文化分布的豫北冀南地区在先秦时气候温暖,年平均温度较现在高2—3℃,而且植被良好,湖沼密布。据有关文献记载,这一地区有大陆泽、鸣泽、汦泽、鸡泽、海泽等大小湖泊十几处,这些湖泊多由浅平地潴水而成,补给不稳定。湖沼水体枯变率很大,而当时此地又降雨量充足,基本上是雨水多、大旱少,因此水灾经常发生。联系到商先公屡次迁徙,而且商人后代大为祭祀商先公冥就因为“勤其官而水死”的记载,我们推测很可能其中的一部分迁徙与水患有关。虽然这个地域湖沼密布、水患频仍,但由于其用水便利、土地肥沃,商人始终未予放弃,这一点从商先公迁徙的地望可以看得出来。因此我们说不论从文化面貌还是从文献记载来看,商人源于豫北冀南、下七垣文化为先商文化的观点应该是成立的。”
- 所以,严格地说,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群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 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实例,说明由文献推论族姓未必可靠,以周代的黎国为例。
- 雒有仓:从上述分析可知,复合族徽的形成有多方面的社会历史原因。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基于婚姻关系,相互联姻的族氏为祭祀亡故亲属,将致祭者氏名或受祭者氏名同时铸刻在青铜器上,从而形成了复合族徽。这种复合族徽是本族氏名与外亲氏名的组合,具体分为三种:受祭者父氏+母氏;致祭者夫氏+妻氏;已嫁女夫氏+父氏。(2)基于联合或联盟关系,相互联合或联盟的族氏为加强彼此联系而时常存恤弔祭,当某一族氏有丧祭时,与之联合或联盟者常常賵赠铜器以助祭,将主祭者氏名与从祭者氏名铸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主祭者氏名+从祭者氏名”形式的复合族徽。(3)基于同族分化关系,从旧族分离出来的新族氏往往在旧族名前后附加新氏名,以表明自身所从出及与旧族的联系,从而形成复合族徽。这种复合族徽是分支氏名与本族氏名的组合,常见有“新氏名+旧族名”或“旧族名+新氏名”两种形式。
12:《觉公簋》觉公的家族渊源。从该簋上的族徽“⋈”可知,觉公是殷遗民,其家族在商代就已存在。侯家庄西北岗M1004商王大墓出土的八件头盔上即有此族徽,M1004时代为殷墟三期。
- 李伯谦《觉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李伯谦指出,觉公簋铭文将觉公为妻子铸造铜器居然与“唐伯侯于晋”联系起来,以唐伯侯于晋作为铸器的纪年,足见觉公与燮父关系的密切。觉公簋铭文末尾铸有觉公家族的族徽,该族商代已经存在,侯家庄西北岗M1004出土的头盔曾有此徽号者,陕西泾阳高家堡戈族墓地铜器上尚见有⋈与戈合署的族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铸有此族徽的铜器亦见于晋侯墓地M114一件觯和曲村墓地M6195一件小鼎上,时代为西周早期。
- 李伯谦认为,朱凤瀚在文中推测觉公很可能是作为僚属随叔虞封唐来到唐地的,但据天马—曲村遗址出土有这两件署有“⋈”形族徽的铜器的情况来看,觉公一族可能也随唐伯一起来到了晋地,否则,他们铸造的铜器不会作为賵赙之物随葬在燮父和燮父臣下的墓葬中。
- 这个族徽“⋈”,有释为网,有释为五。
我是中原C
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