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人是商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和地下考古材料来看,他们的根据地是在现在的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北部,濮人的祖先可能和夏代以前的三苗有关。濮人的东面,居住着扬越,是南方古越人的一支。
《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商代初年成汤令伊尹为四方献令说:“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短狗为献。”濮人因为内部支系众多,又被称为百濮,生活在商王朝的南方。“濮”在古文献中又写作卜、蒲、僰,皆一音之转。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征伐濮人并掠夺濮人为奴隶的记录。濮人由于受到殷商的压迫,有一部分便开始向西方和南方迁徙,并在四川南部和贵州境内形成了一些小的部落国家,古代的夜郎(在今贵州桐梓)、邛都(在今四川西昌)、僰侯(在今四川珙县)等国就与濮人有密切关系。今天贵州的仡佬族可能就是濮人的后代。还有一些迁入云南,后来融合到当地的民族中去了。
《尚书·牧誓》中载:武王伐纣,从之者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伪孔传》曰:“庸、濮在江汉之南”。《左传·桓公七年》载:东周王室的詹桓伯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居住在江汉故地的濮人因为痛恨殷商的压迫,而参与了周武王的伐商之战,后来被封为子爵。在周人伐商之前,濮人可能已经在南方发起了对殷商的战争,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胜利。从现有考古材料来看,商人在殷商后期,已经从早先盘踞的湖北武汉盘龙城和湖南岳阳铜鼓山遗址退出,之前的商文化全被濮人文化所代替。湖北西部,自江汉平原以西到西陵峡地区,也为濮人文化所占据。
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一件西周康王时“濮监作尊簋”。铭文显示作器者的身份为一代“濮监”,即西周派到濮国的监督人。这表明西周时的濮国是真实存的。另一件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宗周钟”,出土年代和地点不详,但判断为西周昭王时铜器。其铭文记载濮子为南夷、东夷二十六国之首,是当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气焰非常嚣张,公然攻打周朝。周昭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努力巩固疆土,命将出师,直打到濮国都城,濮子只好派使者来求和,表示臣服。同时,南方及东方的26个国家的使者也随同来宗周朝见。昭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宝钟”,祈求先王们降赐子孙福寿,安保四方太平。
此后,濮国北困于周,东困于楚,西困于巴,受到周、楚、巴从三个方向进攻。《国语·郑语》中记载,周朝的史官(史伯)对郑桓公说:“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薳氏将起之,祸又不克……(祝)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楚国国君熊严有四子,伯霜、仲雪、叔堪、季徇。熊严死后,长子伯霜立,在位六年卒,可能其子尚幼,三弟因此争立,兵戎相见,仲雪被杀,季徇夺得国君之位,叔堪和其追随者逃亡于濮地。按长幼次序,仲雪已死,此时应该是叔堪继位,所以楚国的公族薳氏(小宗作蒍氏)不服,就起兵来助叔堪争位,结果仍然失败。薳氏遭到沉重打击,没落了很多代。叔堪就和他的追随者们在濮人的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因为文明程度相对落后,被人称为蛮嬭(读乃),秦汉以后写作蛮芈,韦昭注曰:“蛮芈,谓叔熊在濮从蛮俗也”,就是蛮楚。蛮楚的具体地点今已不可考,但有可能在湖南境内,其要在濮地立国,必不能与原有的濮国发生冲突,只能在濮国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更为落后的濮人地区,而且还要远离长江北岸的荆楚,所以我推测已在湖南境内。当此之时,楚人与濮人已开始混化。
《国语·郑语》中又说“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史记·楚世家》云:“(熊通)乃自立为武王……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可知荆楚蚕食濮地是在叔堪等人逃往濮地建立蛮楚70多年以后的事了。但是荆楚蚕食濮地,只是使濮人受到压力,迫使其持续南迁和西迁,而并没有能够灭亡濮国与濮人。《左传·文公十六年》载:“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到楚庄王时期,濮人的实力仍然强大,迫使荆楚边境戒严和准备迁都。到楚平王时期,荆楚针对濮人的战争都还在持续,《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战国策·楚策一》载:“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则至迟在战国晚期楚威王时,荆楚已经设立巫郡和黔中郡,将湖北西南和湖南大部濮地纳入版图。
春秋以后,史书中已无濮国之记载。但濮国也未必就被楚国所灭,而有可能是迁到了更偏僻的地方,脱离了当时中原传世文献的视野,《左传·文公十六年》载:“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南宋历史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引古代《图经》说合川钓鱼山双墓的来历,“巴王、濮王会盟于此,酒酣击剑相杀,并墓而葬”。又该书卷一百五十九引《益部耆旧传》载:“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废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铜梁,山名,在今合川附近。濮江当即今涪江,后世以濮、涪音近而讹。以此观之,西周之江汉濮国有可能在春秋时遭到楚国的持续打击后,溯江而上,西迁到了川东的涪江流域,后来可能是被邻近的巴国灭亡了。《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臣服于巴国的民族中,以濮人位列第一,可能就是西迁濮国之后裔。巴人、楚人与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又与今天重庆东部和鄂西、湘西的土家族来源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