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礼记》记载,妾出现在商朝,且与奴隶在价格和地位上没有区别,可以随意买卖。
2、周礼对于贵族纳妾持反对态度,不鼓励纳妾。坚决维护周礼的孔子一生未纳妾。
3、纳妾前身为媵婚,即贵族结婚时,除妻以外还要附带同族姐妹或姑侄,以作为男主人的填房(伺候男女主,地位高于奴隶)。
4、媵婚鼎盛时期是西周,春秋战国及以后,媵婚就逐渐消失,媵和妾逐渐混为一谈。
5、纵观我国的纳妾制度发展史,其兴起离不开战争与破坏。因为正是由于破坏了周礼,才让妾盛行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6、周礼对王室、诸侯和贵族婚配有明确名额和姓氏取向规定。但即便西周初年,遵循周礼的诸侯可能仅限于周文化核心诸侯(鲁郑曹燕等)。例如,姜齐贵族很早就不尊周礼,常有姜姓内部通婚。
7、另外,周文化核心诸侯的政治内耗也明显偏大。根源是周礼规定的层级分封和士卿制度。而非周文化核心诸侯则更偏重集权,有利于父系主枝的爆发繁衍和国力的积累。
因此,目前魔方对商周大簇的理解明显颠倒了历史规律。首先,周礼婚配关系对周王室及其核心诸侯繁衍存在明显束缚。其次,非周文化核心诸侯(秦楚等)恰是摆脱周礼束缚而实现人口爆发。
按照该逻辑,目前统计得出的商周大簇应主要是悖逆周礼的非周文化核心诸侯。这一逻辑可以较好解释为何商王族不易识别,为何周文化核心诸侯的墓葬考古发掘偏少。
米潘
点赞
米潘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