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
《史记》记载“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然而根据现在分子人类学分析,三支楚王候选都没有战国西南分支。
1. O-F793

2. O-CTS8998

3. O-FGC19707

那么庄蹻是怎么变成“楚庄王苗裔”的呢,或许可以从其他古籍中找到答案。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明确记载庄蹻王夜郎,号为庄王。
庄蹻死后,其部族(或子孙)西迁至滇池,建立滇国,延续楚人身份(如《史记》载)。既符合“庄王”称号,又满足“楚苗裔王滇”的记载。
所以是司马迁听到滇王自称庄王后裔,把这个“庄王”当成了楚庄王,才有了“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

另外《史记》在庄蹻王滇记载中还有许多其他错误,参考蒙文通的《庄蹻王滇辩》一问,如下。

目前来看现在最符合庄蹻也就是O-Z23327了。
O-Z23327在基因志上显示为战国支系。

O-Z23327下游的分支几乎一半西南一半楚地,只有在短时间快速分化并从楚地迁移西南,才会产生这种树形。

在金莲山遗址也以测出O-Z23327, 金莲山遗址也算是古滇文化一部分。


O1a1a2a1a
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