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作为淮夷的一支。由于其地处长江以南,相较于江淮地区的淮夷诸部族,有着更加安全的地缘环境。
吴国寿梦之前的世系传承压根就不可信。吴人可能在春秋早期压根没能发育出早期的国家形态,还是相对原始的部落社会。
而楚人相对于淮夷诸部族更加早熟,有着更加先进的技术,形成更加有力早期国家形态。因此,也使得楚人相对于诸淮更有优势,面对楚人的东拓,淮夷诸部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因而吴人才能以淮夷盟主的身份参入于楚人博弈。楚人才是诸淮最大的敌人。
这也就解释了吴人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获得大量领土,最盛时期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安徽与江苏两省全境。而这些区域恰恰是淮夷活动的范围。南抵黄山太湖,北至徐州,西至大别山,东至大海。
而吴人为了获取更加安全的地缘环境也不断东迁,从江苏南京镇江一带,直到阖闾筑城姑苏,本身是为了应对楚人压力的结果。
相较于楚人,中原国家有着更加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态,越人则更加落后,无论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是社会组织形态。
吴人虽落后于楚人中原诸国,但相较于越人则有着相对更加先进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组织形态。这也使得吴人有能力,向着百越之地的太湖流域拓展。
作为诸淮盟主的吴人主要的敌人从来就不是蛮荒的百越,其战略重心至始至终都在江淮,其主要的敌人是楚人和中原国家。
因此太湖流域相较于一马平川的江淮对于吴人来说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根据地,它避免的楚人和中原国家的侵扰,又有农业条件优良的大片平原。只是有极为蛮荒落后的百越部族。
而百越部族在与吴人的碰撞中,其农业技术条件和社会组织形态,也发生质的改变,形成了早期较为成熟国家形态。
而当吴人崛起时他们不得不免于一个几乎无解的地缘困境。为了维系自身的安全,吴人只好四处出击,最终盛极而衰,疲敝而亡。
历史也证明,江淮作为一个开放的地缘板块,难以独立登上历史舞台,北有中原国家,西有楚人,南有百越,且江淮一马平川。这就是使得吴人试图整合江淮,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其成本过于高昂。这是吴人和淮人无法摆脱的地缘困境。
而中国南方的楚人,越人,吴人或许恰恰对应了三个地缘板块的三个族群,荆蛮,百越,诸淮。